7F:内一科发表时间:2018-09-12 00:00
七楼内1科 主要承担医院心脑血管、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以及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与抢救任务。科室医师在科主任的指导下熟练掌握心脑血管、内分泌、泌尿、血液系统疾病的规范诊疗。对高血压、冠心病、复杂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 科室的诊疗范围: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贫血、风湿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心脑血管疾病一. 病情现状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们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 二.病因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 三.临床表现1.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2.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四.治疗方法1.保持心态平衡,适当运动,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2.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服用有效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戒烟。 3.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 4.康复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后,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五.预防护理1.合理膳食:低盐、低脂肪、低热量饮食,并应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无素及粗纤维食物为主。 2.科学生活:加强体育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3.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类固醇激素等。 4.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 5.定期体检: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如何调节内分泌紊乱1、饮食调理:食物应多品种多变化,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与刺激性食品,烹调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为辅,以获取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 2、精神调理: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3、运动调理:平时,应该都注重户外锻炼,积极参加健身运动,日常应该按时作息,做到劳逸结合。特别需要控制夜生活,应该积极的保证充足的睡眠。 4、排毒调理:注意保持大便、小便、汗腺的通畅,让机体产生的一切废物、毒素有通畅的排泄通道,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时补充饮水。 急救小知识 一.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应让病人卧床休息;家中如有血压计,应立即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若血压较高,可给予硝苯地平(心痛定) 1~2片,口服或舌下含服,并在20~30分钟后复查血压。 二.心绞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天气寒冷、吸烟过多时发生。发病时心前区呈压迫性或窒息性疼痛,历时5~10分钟。心绞痛一旦发作,应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在2~5分钟内即能见效。 三.急性心肌梗塞: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具有濒死感,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塞的范围扩大。 |